與哲學有關的論文
在價值觀多元化的當代,高校的素質教育更加復雜多變,深刻領會馬克思教育哲學對當代教育具有現實意義。接下來是小編帶來的與哲學有關的論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壅蓠R克思的教育哲學從人的主體性、社會性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等不同角度闡述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并以實踐為主線論述了人與環(huán)境和教育的關系,為正確認識三者之間的關系指明了方向。馬克思教育思想強大的生命力為高校推行素質教育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馬克思;教育哲學;素質教育;高校
我國推行素質教育已經有二十多年了,素質教育這個詞語我們并不陌生,但到底什么是素質教育,怎樣落實素質教育,仍然是教育工作者研究并踐行的方向和重點。多數情況下,人們將素質教育看作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的一種價值取向,或者干脆認為是對應試教育弊端行為的一種撥正。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培養(yǎng)出越來越多的高層次人才,但問題是,培養(yǎng)出的人才在素質、心理、意志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表現出一些不適應性。在此國情下,素質教育不能再流于形式化和口號中。素質教育關乎國民的素質,國家的昌盛,是國計,更是民生。實施素質教育是國民的共識,也是教育的良心,這種共識和良心要求我們要遵從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馬克思對教育的論述并不多見,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所闡述的人的本質理論、個人全面發(fā)展理論無疑是科學教育觀的核心思想,是教育學的方法論和根本原理。在價值觀多元化的當代,高校的素質教育更加復雜多變,深刻領會馬克思教育哲學對當代教育具有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教育哲學的人本理論
馬克思教育哲學的根本是以人為本,從人的主體性、社會性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等多個方面闡述現實的人的教育思想。這和以往的哲學家有很大的不同,他不是把人看作主觀意識的產物,也不是空談教育理念,而是以現實生活中處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的人為出發(fā)點來揭示教育的本質。
(一)教育要立足于人的主體性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盵1]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馬克思十分強調人的主體性?陀^存在的客觀世界不可避免地在人身上留有印記,物質世界是客觀的,但人作為有思想的主體所具有的主觀能動性不容忽視。馬克思所說的把人的世界還給人,把人的關系也還給人,其實就是要在理解世界、認識世界的時候堅持以人為本。教育是人類特殊的一類實踐活動,不論教育者處在何種環(huán)境之中都能通過人的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來獲取一定的改變,教育者自身也能通過這種主觀能動性獲得自身的成長改善。[2]倘若教育脫離了現實的人,教育就不能稱之為教育了。
。ǘ┙逃哺谌说纳鐣
馬克思認為,“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fā)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3]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任何人都不可能脫離集體、社會而單獨發(fā)展。在馬克思之前的一些錯誤的教育論,錯就錯在把人看成是生物的人,人的活動僅僅是感官的經驗活動而已,沒有從人的社會性中把握教育。人的現實生活是教育的前提條件,反之,教育必須植根于人的生活世界中。馬克思的教育哲學認為,教育是以培養(yǎng)有實踐力的人為目的,開展的教育活動實際就是人的活動。人們渴求知識,在這種社會需要下,教育應運而生。它作為人類特殊的社會實踐活動,在人類社會復雜的各種社會關系中發(fā)展。馬克思教育思想的本質內涵是人的社會性,它構成了馬克思教育哲學的精髓。只有理解教育是在社會關系中的教育,才能真正發(fā)揮教育之于人的意義和作用,才能樹立教育對于社會各階層人的正向力量。
。ㄈ┙逃獙崿F人的全面發(fā)展
馬克思的教育哲學中始終貫穿著教育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這一主線。馬克思從人的發(fā)展的角度論述了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條件,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闡述了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客觀必然性。資本主義社會造成人的畸形發(fā)展,以至于人的異化,必須通過提高生產力、消滅剝削階級,讓人們可以廣泛地享受豐富的物質財富,從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教育是對人的教育?萍碱惤逃兄谕苿由a力的發(fā)展,文學類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文明,社會教育有助于形成全世界范圍的交往。馬克思重視教育是希望可以借助教育改變人的異化,擺脫人的片面發(fā)展。唯有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才有可能終結資本主義社會所帶來的一切弊病。
二、高校素質教育的踐行方向
。ㄒ唬╅_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
高校教學的目的不是單純地交給學生知識,而是要給學生指引方向和傳授方法。以學生為本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高校素質教育發(fā)展的要求。這種教學形式最大的危害是課堂成了教師的獨角戲,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高校不能再把學生當作沒有思想的空容器,任憑教師往里面裝所謂的“知識”。大學的課堂教學應以教師教方法、教思考、教探索為主!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苯處熃探o學生正確獲取知識的方法遠比教給學生一兩個知識點讓學生更受用。教師在教方法的同時,應教給學生思維方式,讓學生自己開動腦筋思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培養(yǎng)學生敢說敢想的探索精神,這在知識大爆炸的今天更有現實意義。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曾說過:“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們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份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的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的人去應用的。”[4]教育的本質是發(fā)現人、引導人和培育人。在馬克思教育哲學的指導下,高校教育必須以人為本,努力倡導學生發(fā)揮其主體性作用,激發(fā)和調動他們的自覺能動力和積極性。[5]
。ǘ┡囵B(yǎng)學生的社會性
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我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fā)展和知識轉型期,高校的教育活動除應重視人的主體性外,還要注重對學生社會性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一個與世界先進文化接軌的良好學術氛圍。我國現階段的高校學子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由于家庭的溺愛,他們要么動手能力很差,要么胸無大志、自私自利,很難融入大集體中,也無法適應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要求。高校應通過多種渠道構建多樣化的教育方式,讓學生有機會投身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在現實社會中鍛煉自己。教育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教育手段是外因,而真正起作用的還是要讓學生自己意識到其作為人的社會本質,從而自覺主動地將自己融入社會生活中,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自身作為人的本質力量,實現自身的全面自由發(fā)展。[6]高校素質教育中的理想信念教育是要讓學生明確自己在社會中的使命和責任,不至于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受到不良社會行為的腐蝕,這樣才能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
(三)關注學生的實踐性
馬克思認為,想要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教育應該融入現實生活中,其終極目標不單是為了豐富勞動成果,而且希望人們?yōu)榱藙趧佣鴦趧,使得勞動成為人的自覺意識和基本需要。人們通過勞動改造客觀世界,也通過勞動改造各自的主觀世界。高校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在社會實踐中鍛煉學生,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增強學生的適應和改造社會的能力。高校作為教育機構的主要組成部分,僅進行單純的知識領域的灌輸是不行的,應多組織學生參加校外的實習活動,讓學生有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機會,以便讓學生在實踐中檢驗知識的可靠性,從而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學會將學校所學的知識和社會實際相融合。就學生本人而言,職業(yè)的選擇也應在實踐中找到明確的答案。這樣,經過實踐檢驗和磨煉,個人才有可能在現實中找到發(fā)展點,確立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并最終實現社會和人的全面發(fā)展。
。ㄋ模┨幚砗脗人與社會的關系
我國的教育歷程中曾經有過一段壓制個人自由發(fā)展的時期,這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喪失了主體性。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的來臨,我國大力倡導的以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素質教育不是僅僅突顯人的個性化教育,而是要將個性化教育與社會化教育結合起來。實際上這兩者并不矛盾,社會需要維護獨立存在的個人的發(fā)展自由和應有的權利尊嚴,但是個人的發(fā)展如果沒有社會生活作為基礎條件,就無從談起。只有融入社會中的人才能有所作為。馬克思教育哲學強調人的主動性,也強調主動性發(fā)揮的正確方向。[7]高校的素質教育要滿足學生多方面的要求,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不僅能獲取知識,掌握技能,還能收獲與周圍人與事的和諧關系。高校應積極引導學生處理好個體與社會的協(xié)調關系,并自覺維護兩者之間的關系。不同歷史階段因所處的時代不同,教育的內容是不同的,但是不論內容如何調整變化,教育的目標和職責不會改變。高校在對學生進行道德修養(yǎng)教育的同時,還應教會學生時時反思自己,不斷思考在社會中人與世界之間的關系,并在反思中正確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因此,教育的功能定位是培養(yǎng)人創(chuàng)造歷史的自覺性和能力,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體現人的主體性?傊R克思教育哲學的主要內容是關于人的主體性、社會性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的觀點。高校素質教育應以此為綱,在教學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外文娛和實習活動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性和實踐能力,使受教育者在現實生活中學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愛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導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宋丹丹,王玉丹.論馬克思的教育思想及其現代意義[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70-73.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論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5]陳君峰.淺析《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人的本質理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網絡財富,2009(13):178-179.
。6]顏悅南.《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教育思想及時代意義[J].淮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3):105-108.
。7]韓亞丹,羅蕾.馬克思教育思想的人本理念及其啟示[J].成功教育,2008(5):165-166.
【與哲學的論文】相關文章:
科學哲學論文06-24
生活與哲學的論文06-27
教育哲學論文06-28
哲學論文范例06-28
學習哲學論文06-28
關于哲學的論文模板06-24
對哲學的理解小論文06-24
哲學論文3000字06-28
關于寫哲學的論文06-28
有關教育哲學論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