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道家的心得體會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總結(jié)出具體的經(jīng)驗和想法。那么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道家的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道家的心得體會1
《老子》的文體,不像是《論語》那樣的語錄集,也不像一般意義上的“文章”。全書約五千字,是由一些簡短精賅的哲理格言組成。各章節(jié)大致有必須的中心或連貫性,但結(jié)構(gòu)并不嚴密,前后常見重復。各章的先后順序也不能準確地確定。《老子》中的語言沒有太多的修飾,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奧而深刻,需要反復的體會。牽涉?zhèn)人立身處世的準則。
《老子》又稱為《道德經(jīng)》,是因為由“道”、“德”兩部分的論述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關于道的論述。德的部分是老子關于仁義、禮信的論述。
1、老子把天地萬物之生的總原理稱為“道”,并且老子認為道的作用,是沒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萬物之所以成為萬物的`原因就在于道!独献印返谝徽略唬骸暗揽傻溃值;名可名,十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边@是老子對“道”的一個總的理解。
在老子看來,“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恍恍惚惚的東西。道,無形無狀,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為“萬物之始”,是一個終極實在,是萬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質(zhì)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說的,不能以任何對象來限定它,我們也很難將其特性用語言表達出來。而老子對“道”的稱謂也有很多,包括“無”、“樸”、“一”等。道是一種無限的、無終止的狀態(tài),是一切事物產(chǎn)生的源泉。“道”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處在永遠不停息的,流轉(zhuǎn)與變遷的過程中。“道”還能夠視作陰陽、剛?cè)岬葍上鄬χ诺牧α俊⑹挛、原理之相互轉(zhuǎn)化。
在“有”、“無”這兩個概念上,老子認為無是對于具體事務的有而言的,所以無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沒有的意思!盁o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老子對于道“無”的外表的形容。
2、道為天地萬物所以生的總原理,不是指具體的事物而言的,而“德”為具體事物生的原理。
在老子看來,德是道寓于具體事物的表現(xiàn),也就是說德是物體從道那里得到,而能夠成為事物的原理!暗郎,德畜之”,這句是老子對于道與德之間的關系的論述。在老子看來,物體的具體表現(xiàn)是“形”,而物體之所以能夠成為物體本身,是道德兩者作用的結(jié)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結(jié)果。
老子認為,事物的變化規(guī)律能夠用“!薄!俺!本哂衅毡橛谰玫囊馑,所以“道”也能夠稱為“常道”。而從常道內(nèi)除的“德”,能夠稱為“常德”。而稱道為“無”,就又能夠稱“常無”;稱道為“有”,又能夠稱為“常有”。老子認為“知常為明”,明白明白“!钡娜,依常來規(guī)范日常的行為,不輕易為自我謀私利,就能夠稱為公了!爸!敝傅氖且乐,則又能夠稱之為“襲明”,或“習!薄6绻覀儾幻靼子钪骈g事物變化的規(guī)律,而違背規(guī)律,任意而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發(fā)展。
而事物的變化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即當一個事物的發(fā)展如果到達了極點,則必然會向事物的相反方向發(fā)展。老子稱為“反”或“復”。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樣的論述。
因為一個事物的發(fā)展至極點,必然會向其反面發(fā)展變化。所以要能維持它的發(fā)展而不至于變?yōu)樗姆疵,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發(fā)展過程中不讓其到達極點。有人說老子的哲學是強人的哲學,他教導強者要收斂光芒,以弱居之。這是老子正反兩面會互相轉(zhuǎn)換的理論的運用。如三十六章云:“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弊跃佑谌鮿荨㈧o態(tài)而堅持一種彈性,促使敵對一方向膨脹、夸張發(fā)展以至成為脆弱,即產(chǎn)生盛衰的對轉(zhuǎn),這確實是看得很深。
老子強調(diào)“不盈”、“不爭”、“致虛極,守靜篤”,“柔弱勝剛強”。老子的這一原則叫做“無為而無不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順其自然地去做。老子主張“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就是說,學習知識要積累,要用加法,步步肯定;而把握或悟“道”,則要用減法,步步否定。老子認為,真正的智慧,必須從否定入手,層層除去表面的偏見、執(zhí)著、錯誤,穿透到玄奧的深層去。也就是說,應對現(xiàn)象,要視之為表相;得到真理,要視之為相對真理;再進而層層追尋真理之內(nèi)在本質(zhì)。
不一樣于儒家學派的觀點!独献印肥苏抡f:“大道廢,有仁義;壑浅觯写髠。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意思是說:大“道”被廢棄之后,才有所謂“仁義”。出現(xiàn)了聰明智慧,才有嚴重的虛偽。家庭陷于糾紛,才有所謂孝慈。國家陷于昏亂,才有所謂忠臣!独献印啡苏抡f:“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钡皇钦f老子視就反禮,因為禮有形式與資料兩個層次,老子所反對的是禮的形式,即反對形式復雜的禮儀條規(guī)。
在老子看來,我們所講的仁義和倫常,都是因為“道”喪失的結(jié)果。并且僅有在大道荒廢、國家混亂和家庭不和的時代,仁義禮法才會成為社會的需要。所以老子認為應當廢止禮貌和仁義,從小康社會回到“大道之行也”的“公天下”時代,即沒有邪惡,不需要道德規(guī)范制約人們行為的,真正充滿道德、仁義、孝慈、信義的小國寡民時代。小國寡民的社會是老子的夢想社會模式,在這個社會中人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道家的心得體會2
就我自己體會,《易經(jīng)》是用擬象思維方式寫成的,如果你具有擬象思維方式,讀懂《易經(jīng)》就毫無困難,無非是準備一本古漢語詞典。如果你只有邏輯思維方式,那么《易經(jīng)》你是不可能讀懂的。
《易經(jīng)》的要點其實就是簡易,變易和不易。
簡易就是認為世界的構(gòu)成無非陰陽及其轉(zhuǎn)化規(guī)律而已。
變易就是認為世界雖然變化多端,混亂無比,其實不過是錯諸復雜而已。成語錯綜復雜就來自于《易經(jīng)》。
伏羲創(chuàng)立的八卦體系,是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
所謂錯卦,就是兩個卦相對應的每一爻陰陽屬性都是相反的。如坎卦初、上爻為陰爻,中爻為陽爻;而與它形成“錯卦”關系的離卦初、上爻為陽爻,中爻為陰爻。所以互為錯卦的卦在卦性和卦氣上也是完全相對的。(錯卦又被稱為反卦)例如:
乾性健,卦氣向上——坤性順,卦氣向下;
震性動,卦氣向上——巽性入,卦氣向下;
坎性陷,卦氣向下——離性附,卦氣向上;
艮性止,卦氣向上——兌性悅,卦氣向下。
所謂綜卦,就是把一個卦旋轉(zhuǎn)180度,倒過來所形成的新卦,新舊兩卦是互為綜卦。乾、坤、坎、離這四卦的綜卦就是本身,所以它們是沒有綜卦的,因此它們又稱為八卦中的四正卦。
四正卦在《易經(jīng)》體系中代表的是宇宙的四個方向。以“玄(天)道”為主線的兩個方向是乾和坤,分別象征天地;以“黃(地)道”為主線的兩個方向是離和坎,分別象征日月。
八卦中剩下的四卦就是四隅卦,其中震卦和艮卦形成綜卦關系;巽卦和兌卦形成綜卦關系。
四正四隅是有先天和后天的區(qū)別的,后天卦的方位是地球的層次,這時四正卦指東、西、南、北四個主方向,分別對應震、兌、離、坎四卦;而后天四隅則是指乾(西北);坤(西南);艮(東北);巽(東南)。
現(xiàn)在我們讀的《易經(jīng)》是周易,是周文王演化的,是八卦重疊而來的,所以有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由八卦兩兩相疊而成的。
復卦和雜卦是針對六十四卦體系來說的。
所謂復卦就是與八個單卦相區(qū)別的。三爻的卦稱單卦,由兩個單卦組成的六爻的.卦稱復卦。從這個意義上說,六十四卦體系的卦都是復卦。
復卦就是重復。是指上下卦由同一個單卦組成的復卦,所以這樣的卦,也叫純卦,這樣的卦只有八個,所以又叫八純。
與純卦相對的當然就是雜卦,其他五十六個卦都是雜卦。純卦秉承的是上一層次八卦的主要特性,所以純卦自然就是統(tǒng)領雜卦的祖宗卦、宗主卦,所以又有了以八純?yōu)橹黧w建立的八宮卦象體系。這也是《易經(jīng)》宇宙規(guī)則氣純則貴,氣雜則賤的體現(xiàn)。
在周易的六十四卦體系下,綜卦就是將一個六爻的復卦的上爻和初爻互換;五爻和二爻互換;四爻和三爻互換所形成的新卦。綜卦的意義是指有著共同基礎上的局部不同,錯卦則意味著絕對的對立。所以六十四卦體系中大多數(shù)的對卦關系,都是綜卦關系,說明了所有的矛盾中,大多數(shù)都是同中求異的矛盾。
只有乾(天)和坤(地)、坎(水)和離(火)、小過(雷山)和中孚(風澤)、大過(澤風)和頤(山雷)這四組卦因為各自沒有綜卦而以錯卦的關系組成對卦。其實真正的錯卦只是前兩組;后兩組屬于錯綜結(jié)合卦。
而《易經(jīng)》中代表世界變化狀態(tài)的64卦及其384爻不過是陰陽因時,因地,因利的互相轉(zhuǎn)換而已。
至于不易,是因為《易經(jīng)》認為世界有基本不變的天道,那就是物極必反,否極泰來,陰陽循環(huán),無限往復。所以生老病死,盛衰生長,都是這個天道的表現(xiàn)而已。
其實《易經(jīng)》的世界觀,道德觀,價值觀已經(jīng)融入中國人的血液中,例如為人,我們崇尚以誠待人,不自欺不欺人,心平氣和;例如做事,我們崇尚不偏不倚,不急不躁,中正平衡,要自強不息,要持之以恒,要堅持不懈,要堅韌不拔,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急于求成。
所以從《易經(jīng)》的思想,自然發(fā)展出了中國特有的哲學思想和處世方法:中庸之道。
拉拉雜雜,東拉西扯寫了不少字,可能有人會問你自己會什么?經(jīng)過認真考慮,我認為我會組織打群架。并熟練掌握了4個打群架不可或缺的技術:
1、優(yōu)化技術:用各種可能的優(yōu)化方法,通過對參與打群架的各單位的人、財、物和技術等等之源的優(yōu)化配置,可以提高整個系統(tǒng)的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資源浪費,實現(xiàn)投入產(chǎn)出效率優(yōu)化。
2、協(xié)同技術:用各種網(wǎng)絡分工技術,通過對參與打群架的各單位進行專業(yè)化分工,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取長補短,減少工作流程上下的延遲或等待,提高時間利用效率,減少時間浪費。
3、組織技術:用各種流程設計技術,通過對系統(tǒng)過程的流程設計,把參與打群架的各單位分散的任務流程和模塊,組裝成可以順暢運轉(zhuǎn)的系統(tǒng)。
4、計劃技術:可以把設想變成目標,目標變成一堆任務清單,任務清單變成一群可執(zhí)行流程,流程變成過程化的可監(jiān)控成果,最后把這些分散的成果組裝成一個整體,實現(xiàn)最終目標。
所以我認為自己還是一個技術人員,當然擰螺絲比不上操作工,畫設計圖比不上工程師,但是我的價值是能夠使一個系統(tǒng)組裝起來,并正常運轉(zhuǎn)實現(xiàn)預訂目標。
這些廢話跟讀《易經(jīng)》心得沒直接關系,但是我個人認為有間接關系,因為《易經(jīng)》包含了人最需要的整體觀和大局觀。所以我認為《易經(jīng)》雖然不能教你做什么,怎么干,但是能夠啟發(fā)你怎么看,這個更重要,干具體事情主席不會比普通人強多少,但是看事情,卻比大多數(shù)人強十萬八千里。
其實怎么干很容易學會。因為完成任務,無非是把目標變成過程,把過程變成步驟,從數(shù)學角度而言,步驟就是算法。只是人由于精力有限,能夠熟練掌握的無非幾種而已。而熟練掌握幾種具體做事情的方法,例如目標任務法,關鍵路線法,計劃評審法,不過只需要一年而已,而要形成自己看問題的系統(tǒng)思維模式或框架思維模式,可能得一生的不懈努力。讀《易經(jīng)》,可以使我們從高山到平原。
讀《易經(jīng)》的另外一個好處是可以不斷發(fā)現(xiàn)自己的愚蠢。其實人是很難發(fā)現(xiàn)自己有多愚蠢的,倒是很容易發(fā)現(xiàn)別人的愚蠢。我們經(jīng)常身披羨慕嫉妒恨為標志的最愚蠢馬甲,招搖過市,得意洋洋而不自知,但是別人都知道。
對《易經(jīng)》的理解,實際上是對人生的理解,所以必然隨著時間推移,年齡增加,人生體驗豐富,會不斷變化。所以如果以后有精力和體力,這份讀《易經(jīng)》心得將不斷補充,完善和修正。
道家的心得體會3
在孩提時代的我就曾經(jīng)接觸過圣人老子的《道德經(jīng)》,大家可以輕而易舉猜到當時懵懂孩童的我,對于這本書可謂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我對老子以及《道德經(jīng)》的初步認識還得追溯到我爺爺跟我講的故事。爺爺跟我講了很多的古代傳說,其中就有關于圣人老子的傳說——相傳老子一夜間就寫出了流傳千古的《道德經(jīng)》,騎著青牛,西出函谷關而去,成為神話傳說中的太上老君。小時候聽著這些傳說比較神秘、玄奧的東西,都是和老子相關的,但是老子是誰,什么是老子的學說,他所著作的《道德經(jīng)》講述的是什么又有什么意義,卻知之甚少,而且那時根本看不懂。
讀懂一本書,首先讀懂一個人。這是我閱讀書籍的座右銘,若光看一本書所講的內(nèi)容,而不去深入了解作者為何做此書的種種原因,那就與作者做此書獻于世的真正目的了。我不乏有些人著書純粹是為了賺取稿費或者立名,那樣的人不配叫作者,只能勉強稱為寫作工作者罷了。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時天下大亂,諸侯紛爭,廣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時代造英雄,時代也會造就文化精神上的佼佼者。
如今很多人稱《論語》為做官必學,《道德經(jīng)》為做人必學,想必有一定的道理可遵循,但便不是如如今說法那樣的.片面。一本《道德經(jīng)》涵蓋了政治、經(jīng)濟、軍事、為人等多方面的內(nèi)容。換一種比較概括的話說可算為一本百科全書,但是《道德經(jīng)》真正的分類還得算為哲學著作。
老子道家的學術充滿著辯證法,從探討宇宙天地、自然規(guī)律的變化入手,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闭嬲匾匀藶楸荆苯訌年P注明民生,關注社會弱者,弱勢群體出發(fā),老子之道算是弱者之道,對社會人事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兜赖陆(jīng)》揭示宇宙萬物、自然天地、社會與人等及其運動規(guī)律,因而是一個博大的哲學思想體系,提出了很多反映事物運動一般規(guī)律的哲學概念,對中國文化以及整個世界都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黑格爾曾經(jīng)感慨:世界的哲學故鄉(xiāng)在中國!
在老子《道德經(jīng)》諸多哲學概念中,我最熟透的算是立身處世這方面知識。下面簡單的敘述一番。
修身為本的主張在《道德經(jīng)》中有諸多名句:“罪莫大于多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等等。細細體味一下老子對人生修養(yǎng)和處世的見解,我覺得他的很多話語,句句啟迪心靈,不時地在敲打警示,使人醉之復醒,感到好像在痛飲千年陳釀,愈久愈香。
做人修身處世,是一個古老卻又常新的話題,每每與人細談老子哲學時談到修身處世這話題時,心中總會蕩漾起新的體會新的感受。在立身處世這個主張中有一個極為經(jīng)典的句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取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弱之勝剛,天下莫不知!比崛鮿賱倧,是老子哲學思想中充滿相反想成、對立轉(zhuǎn)化的辯證法的命題,帶有普遍真理性的意義。剛剛提到老子以水為例的句子的意思是:天下沒有東西比水更加柔弱,可是攻克堅強的東西沒有能勝過它,因為沒有東西可以代替它。微弱的勝過強大的,柔弱的勝過堅硬的,天下誰都知道?芍^水滴石穿,柔軟的水能夠把堅強的石頭穿透。在老子看來,柔弱勝剛強是自然界的一條法則。它比起強能勝弱,剛能勝柔這一表面膚淺的認識而言,柔勝剛,弱勝強,無疑是認識論上的一個飛躍和深化的實例。這句話告訴我們,新生的、弱小的、暫時處在劣勢的事物,最終是要戰(zhàn)勝舊的、暫時貌似很強大的事物的強有力的論證。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句話是中大家最熟悉的當屬“上善若水”了,老子提倡應該向水的柔弱品質(zhì)學習,即守柔。為什么呢?因為世界上最柔弱的是水,水能穿透堅硬的石頭。推及到人,若人能夠做到“上善若水”,所賦予的精神和意義,那么他的心胸會像水那樣曾經(jīng)深邃,待人像水那樣愛親,言談像水那樣真誠,處事像水那樣靈活圓通。這樣德行高尚的君子,你說是不是一個完美的人,是不是值得我們?nèi)W習效仿的人呢?
【道家的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道家言簡意賅的哲學06-27
道家文化與古琴的聯(lián)系06-25
道家歷史起源詳解06-26
道家感悟人生的語句06-26
道家思想經(jīng)典語錄06-30
道家文化的核心精神簡介06-27
心靜自然涼道家哲學06-27
9道家常燉菜做法07-04
六道家常素菜的做法07-02
哪位朋友知道家樂福的信息?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