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實用的設計方案
為確保事情或工作順利開展,常常需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是解決一個問題或者一項工程,一個課題的詳細過程。那么方案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設計方案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設計方案 篇1
一、 活動目的
1、 培養(yǎng)審美情趣,提高欣賞自然美的能力。
2、 鍛煉想象力。
3、 學習有關于“荷”的文學作品,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4、 通過搜集并整理資料、討論、寫作、繪畫等形式,來豐富學生對“荷”的內涵的理解。
二、活動過程
1、 賞荷
。1) 打開本冊教科書彩圖第一頁,欣賞荷塘、荷葉、荷花、蓮蓬和蓮藕組成的“彩蓮圖”。
。2) 在荷花盛開的季節(jié),直接到公園或鄉(xiāng)村的荷塘邊去觀察、欣賞荷花。
(3) 欣賞攝影專集《中國名花——荷花》(河南美術出版社)。
。4) 欣賞中央電視臺制作的錄象專題《荷花》。
2、 詠荷
。1) 欣賞語文教學軟件里關于荷的音詩畫朗誦,如王昌齡的《采蓮曲》。
(2) 師生搜集關于荷花的詩詞,選擇喜愛的熟記。
參考詩詞: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宋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荷——專題探究活動方案教案》。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采蓮曲 唐 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如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荷詩 張華
荷生綠泉中,碧葉齊如規(guī)。 回風蕩流霧,珠水逐條垂。照灼此金塘,藻曜君玉池。 不愁世賞絕,但畏盛明移。
詠芙蓉詩 蕭綱
園花一蒂卷,交葉半心開。 影前光照耀,香里蝶徘徊。欣隨玉露點,不逐秋風催。
古風 (其二十六) 唐 李 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艷且鮮。秋花冒綠水,密葉羅青煙。秀色粉絕世,馨香誰為傳?坐看飛霜滿,凋此紅芳年。結根未得所,愿托華池邊。
《夏日南亭懷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fā)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南鄉(xiāng)子】·李珣
乘彩舫, 過蓮塘, 棹歌驚起睡鴛鴦。 游女帶香偎伴笑, 爭窈窕, 兢折團荷遮晚照。
【憶余杭】·潘閬
長憶孤山, 山在湖心如黛簇, 僧房四面向湖開, 清棹去還來。
芰荷香噴連云閣, 閣上清聲檐下鐸。 別來塵土污人衣, 空役夢魂飛。
【采桑子】·歐陽修
荷花開后西湖好, 載酒來時, 不用旌旗, 前后紅幢綠蓋隨。
畫船撐入花深處, 香泛金卮, 煙雨微微, 一片笙歌醉里歸。
【阮郎歸·初夏】·蘇東坡
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 碧紗窗下洗沉煙,棋聲驚晝眠。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 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
【蘇幕遮】·周邦彥
燎沈香, 消溽暑。 鳥雀呼晴, 侵曉窺檐語。 葉上初陽干宿雨。 水面清圓, 一一風荷舉。
故鄉(xiāng)遙, 何日去? 家住吳門, 久作長安旅。 五月漁郎相憶否? 小楫輕舟, 夢入芙蓉浦。
【浣溪沙】·張元干
山繞平湖波撼城, 湖光倒影浸山青, 水晶樓下欲三更。
霧柳暗時云度月, 露荷翻處水流螢, 蕭蕭散發(fā)到天明。
【臨江仙】·葉夢得
不見跳魚翻曲港, 湖邊特地經過。 蕭蕭疏風亂雨荷。 微云吹盡散, 明月墮平波。
白酒一杯還徑醉, 歸來散發(fā)婆娑。 無人能唱采菱歌。 小軒枕簟,檐影掛星河。
。3) 舉行以荷花為話題的誦詩會,有條件的可進行配樂、配畫朗誦,可單人朗誦、二人朗誦或進行“合唱”型的`朗誦等等,形式不拘一格。
(4) 借鑒唐詩、宋詞方面的鑒賞詞典對所朗誦的詩詞進行評析。
說明: 其中活動(1)里的涉及到的聲像文件可以到sjbyw.czedu.gov.cn上查閱、下載;顒樱3)里有關于《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一詩的朗誦指導,請到該網頁上的“教學素材”里下載。
3、 讀荷、議荷
(1) 閱讀《愛蓮說》、《芙蕖》、《荷塘月色》、《荷花飄香北海夜》《愛藕說》、《我愛蓮有實》等一組寫荷的文章,探究一些問題。下面提供部分參考題:
①荷的介紹
、诿、蘭、竹、菊、荷的品格
、酆傻男聝r值
④《荷花飄香北海夜》《愛藕說》、《我愛蓮有實》三文關于寫“荷”的異同點。
。2) 閱讀第209頁“蓮花與佛教”的片段,或到圖書館、上網查閱有關“蓮花與佛教”的歷史文化資料,參考題是“蓮與佛教文化”。
。3) 到圖書館、網上了解荷文化的起源、發(fā)展;欣賞有關名人對荷的題詞、名話。參考題有:
、俸晌幕钠鹪磁c發(fā)展
、诤膳c我們的生活
。ㄈ缟徎ńㄖ
、勖伺c荷
4、 寫荷、畫荷
。1) 學習朱自清或其他作家的寫法,從荷葉、荷花、蓮藕中選取一兩個作為繼續(xù)描寫的對象,寫一篇詠荷的文章。
。2) 根據自己的觀察、聯想和思考,寫一篇以荷喻理或詠荷抒情的文章。
。3) 根據所搜集的資料,寫一篇介紹荷的文章。
。4) 出一期以“荷”為刊名的手抄報或電腦小報,自己進行設計、編輯。
。5) 搜集關于荷的美術作品,或自己描畫荷花、蓮藕或荷塘,也可以自配詩文,舉辦一個小型展覽。
設計方案 篇2
訓練目的
一、本次“語文樂園”包括“我來試試”“探究與發(fā)現”“口語交際”“習作”四部分。
二、“我來試試”的內容是讀一讀、讀一讀、說一說、寫一寫背一背!白x讀背背”的內容是8個成語。本題要求學生積累的成語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每個成語中有一組意思相近的詞。
三、探究與發(fā)現部分,注意閱讀要仔細。
四、作文要言之有物。
課時量:3課時
訓練過程
第一課時
一、我來試試
1、 讀一讀,想一想。
對于表示看的詞語,有很多。
看、瞧、瞅、盯
眺望、鳥瞰、仰視、
左顧右盼、東張西望、
還有許多詞語,在表達上都有多樣性,培養(yǎng)學生進行分類積累。
2、讀一讀。
8個成語,在感情色彩上,分成褒義與貶義。
前四個,是批評那些自作聰明的人的,后四個,是贊美那些踏實認真的。
3、寫一寫,背一背。
這一次的名言名句,既有古代文人的,又有現代科學家的。主要都是圍繞,學習,要刻苦、讀書,可以改變人來說的。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聰明在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
4、讀一讀 入木三分
閱讀短文,要求學生能概括短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并能寫出自己的感想。
短文主要寫了東晉時期的王羲之,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是怎樣刻苦練習,以致達到入木三分的效果的。
指導學生閱讀時,要讓學生充分地讀,邊讀邊思考:“這篇短文講了一件什么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要重視學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引導學生在與同學交流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在回答時,還要讓學生說說是從哪些地方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讀完短文,先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再把自己想說的話寫下來。
第二課時
二、探索與發(fā)現
課本要求觀察馬車,富麗堂皇的`,或者裝飾簡陋的。但是,這和我們同學的生活實際不相符合,因此,我改變?yōu)橛^察自行車。
觀察騎自行車的人,在不同情況下是
怎樣行走的。晴朗時,風雨交加時,交通
堵塞時,等等。還要猜測一下他們內心的
想法。
還可以從很多方面去觀察。
三、口語交際 購物
本次“口語交際”旨在培養(yǎng)學生有條理地陳述事情的能力。要求學生能圍繞春游錢給自己購物的事情為話題,通順、完整、準確的描述購物的經過。。
要使學生能展開討論。特別是,要把每一種物品的作用順便說出來。
第三課時
四、習作 我的觀察日記
這次“習作”是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并進路生活中的觀察對象。
形式上,用日記的形式。
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新發(fā)現,都在有趣的想象中展現出來,編寫一個有趣的故事。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創(chuàng)新的意識和積極關注生活的態(tài)度。
設計方案 篇3
【教學目標】
。、體會本文將生命比喻成春水、小樹的深刻意蘊;
。病①p析本文一些精美而又精辟的比喻句在文中的表達作用;
3、學習運用比喻的手法寫一段話。
【學導步驟】
一、整體感知課文
通過抓關鍵語句,篩選課文的主要信息,從而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培養(yǎng)由厚到薄、由多到少的閱讀能力。(學生閱讀、議論,然后歸納全文的內容。)
全文內容可概括為:
生命(像)春水快樂與痛苦相伴相生(文章主旨)
(比喻手法)小樹
二、賞析“生命像春水”這一內容的深刻含意(以導學生為主)
這一部分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抓住主要內容,抓關鍵詞語,從而領會一系列比喻所隱含的人生意義。
思考一:生命既然像春水,生命從幼小到壯大到衰弱的全過程,你能從作者對春水的描寫中感受出來嗎?請找出體現這一過程的關鍵詞句。
思考二:作者說“生命的痛苦與快樂是相伴相生”的,這一人生的感悟又是怎樣通過春水的哪些描寫體現出來的?經過學生充分討論后板書如下:
生巉巖險阻奔騰、怒吼、回旋、沖刺一瀉千里(人生困難時期:勇于面對)
命芳草桃花快樂、羞怯浪漫行程(人生美好時期:善于把握)
像暴風雨風雨、雷電、打擊、擾亂新生力量(人生災難事情:敢于抗爭)
河晚霞新月溫暖、休憩、睡眠逼著向前(人生安閑時期:不耽于安逸)
三、賞析“生命像小樹”有關內容(瞄準中考,自擬考題,考議結合)
圍繞三個重點擬題:
。薄奈闹泻Y選表現小樹生長的全過程的關鍵語句
。、“他消融了,歸化了,也說不上快樂,也沒有悲哀!”這句話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聯系前面文章考慮)?這句話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對小樹的描寫及對河流的`描寫,在寫法上相同點是什么?不同點又是什么?
四、賞析作者對生命的感悟(以誦讀記精辟語句為主)
。、生命是渺小的,但它卻構成了整個宇宙的運行;
。、生命在于活動,否則就失去了生命;
。场⑸c快樂和痛苦相伴相生(這是全文的主旨)
五、實踐運用
以“青春“為話題,運用本文所彩的比喻手法寫一段話。
要求:
。、所用比喻要力求與“青春”話題有相似點;
。病⒈扔髁η笮路f、形象,但不要怪僻;
。、仿照作者的議論,提煉出一兩句精辟的話點明題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