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手机版,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三区,亚洲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极品在线观看视频婷婷

      • 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jié)

        時間:2024-09-04 14:42:09 歷史 我要投稿

        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jié)

          總結(jié)是事后對某一時期、某一項目或某些工作進行回顧和分析,從而做出帶有規(guī)律性的結(jié)論,它可以使我們更有效率,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總結(jié)吧。我們該怎么寫總結(ji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jié) ,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jié)

          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jié) 篇1

          漢初的黃老之學

          1、社會背景:經(jīng)濟殘敗,百業(yè)待興,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內(nèi)容:黃帝的學說:治身(養(yǎng)生)、老子的學說:治國(無為而無不為,積極無為)、

          3、特點:兼采眾家、積極無為、

          4、作用:成為西漢初年的'指導思想,使?jié)h初社會迅速恢復元氣。

          二、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

          1、背景:

         、偃鍖W在秦朝遭到嚴重打擊,漢初逐漸復蘇。

         、跐h武帝時國力強盛,漢初奉行的黃老之學不能適應社會的發(fā)展;

         、凵鐣蝿莸陌l(fā)展需要加強_義中央集權,于是漢武帝“舉賢良對策”。

          2、董仲舒新儒學、

          來源、以《公羊春秋》為基礎,融合陰陽家、黃老之學和法家思想。

          主張、①提出“春秋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中央集權。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宣揚“君權神授”,發(fā)揮了儒家的仁政思想。④提出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后人歸納為“三綱五!。

          目的以思想的統(tǒng)一來維護政治的統(tǒng)一。

          影響、董仲舒對儒學思想的發(fā)展,有利于漢代的統(tǒng)治者鞏固_義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的統(tǒng)一,受到漢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漢武帝:

         、偃婵隙ǘ偈娴男氯鍖W思想,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谄鹩萌逭邊⒄。③興辦太學,建立地方教育系統(tǒng)。

          4、影響:

         、傩氯鍖W適應了_義中央集權的需要,鞏固了國家統(tǒng)一,同時也限制君權的過度膨脹。

         、诮逃饾u為儒學所壟斷,儒家經(jīng)典成為國家規(guī)定的教科書;

         、厶珜W興盛,打破了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規(guī)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

          ④儒學在各郡縣得到推廣,在民間開始處于獨尊地位。⑤從此儒學之士在中國文化舞臺上逐漸成為主角,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續(xù)兩千年之久。

          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jié) 篇2

          英美關系

         。1)1775~1783年的獨立戰(zhàn)爭,美國擺脫英國殖民統(tǒng)治,贏得獨立。

         。2)1846年美國從英國手中取得俄勒岡。

          (3)1899年美國提出對華"門戶開放"政策,首先得到英國承認。

         。4)一戰(zhàn)后期,美國加入?yún)f(xié)約國作戰(zhàn),企圖與英法爭奪戰(zhàn)利品。

         。5)一戰(zhàn)后美國企圖憑借世界經(jīng)濟霸權地位,實現(xiàn)統(tǒng)治全世界的野心,同英國力圖保持海上霸權,繼續(xù)擴大殖民地的意圖發(fā)生矛盾,英美矛盾成為主要矛盾。在巴黎和會上,英法美共同操縱會議,并共同策劃反蘇。國際聯(lián)盟成立后,因受英法控制,美國沒有參加。在華盛頓會議上,美國通過《四國條約》埋葬了英日同盟,《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取得與英國相等的制海權。

         。6)一戰(zhàn)后許多問題上英美采取相近態(tài)度或共同行動。如武裝干涉蘇俄革命,德國賠款問題和綏靖政策。

          (7)二戰(zhàn)爆發(fā)后,英美在反法西斯斗爭中密切配合,協(xié)調(diào)行動,對打敗法西斯作出了貢獻。

         。8)二戰(zhàn)后,美國取得世界霸權,打著反殖民主義旗號,排斥英法勢力。英國無力與美抗衡,在國際事務中追隨美國。

          美日關系

          (1)1853年美國人柏利率艦隊首先打開日本大門。

         。2)一戰(zhàn)期間日本獨霸中國引起美國不滿,府院之爭反映美日對中國的爭奪。1921年召開的'華盛頓會議,打破了一戰(zhàn)期間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九國公約》使中國又回復到幾個大國共同支配的局面。

          (3)30年代日本大舉侵華,損害美在華利益,美助蔣抗日。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美日在亞太地區(qū)角逐,最后美敗日取勝。

         。4)日本投降后,美為擴大在東亞的勢力,派軍以"盟軍"名義單獨占領日本。1946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偏袒侵華日軍戰(zhàn)犯,還保留了日本天皇制。

         。5)二戰(zhàn)后,美國大力在經(jīng)濟上扶植日本,尤其是朝鮮戰(zhàn)爭期間,美國向日本大量訂貨,刺激了日本經(jīng)濟發(fā)展。60年代末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jīng)濟強國。進入70年代美日經(jīng)濟競爭劇烈,政治上日本開始奉行獨立自主政策,不再惟美國馬首是瞻,雙方矛盾加深。

          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jié) 篇3

          (1)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春秋時期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學派,他提出“仁”“禮”學說,推行“德治”,以六經(jīng)(后為五經(jīng))為基本文獻;戰(zhàn)國時孟子提出四種道德規(guī)范,提倡“仁政”、提出“民貴君輕”思想,成為中國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礎;荀子廣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華,強調(diào)“天有行常”和“知天命而用之”,認為學習的目標是把握“禮”

         。2)秦漢時期:秦代“焚書坑儒”,儒學受到壓制;西漢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廣采諸子百家之長,建立起新儒學,宣揚“大一統(tǒng)”。漢武帝時,儒學成為正統(tǒng)。

         。3)宋明理學:北宋五子開創(chuàng)了理學,南宋朱熹建立了理學體系,陸王心學推動了理學的新發(fā)展

          (4)明末清初:李贄等人挑戰(zhàn)傳統(tǒng)、提倡個性、否定帝權等主張,成為近代進步思想的先驅(qū),沖擊了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但沒有超出儒家思想的范疇

         。5)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

         。1)儒家思想的積極作用:

         、偃寮宜枷胧侵袊鴤鹘y(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

         、谌寮掖笠唤y(tǒng)觀念和仁政思想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政治基本準則,有利于維護國家統(tǒng)一;

         、廴寮覐娬{(diào)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注重氣節(jié)、品德,凸顯了人性的尊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到了積極作用;

         。2)儒家思想的消極作用:

         、賯(cè)重于探究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關系,影響了中國科技的發(fā)展(既促進又阻礙)

          ②儒家思想是農(nóng)耕文明的產(chǎn)物,對近代中國接受工業(yè)文明和現(xiàn)代化進程有不適應一面;

         、廴寮宜枷氤蔀檎y(tǒng)思想對學術自由和思想解放有一定的束縛作用。

          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jié) 篇4

          (一)掃盲教育

          1、1950年召開全國工農(nóng)教育會議,在全國開展掃盲教育;

          2、1982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要求掃除文盲;

          3、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確定文盲率為5%以下;

          (二)義務教育

          1、義務教育含義

          2、發(fā)展義務教育的措施:

         、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90年代,提出科教興國戰(zhàn)略;

         、蹖嵤┫Mこ

          3、成果:20xx年中國實現(xiàn)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改變了中國的命運。

          (三)高等教育

          1、建國初,蘇聯(lián)模式的高等教育;

          2、1958年教育大革命;

          3、1961-1963高等教育全面調(diào)整;

          4、文革 十年,高等教育遭到嚴重破壞;

          5、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

          6、80年代后,高等教育迅速發(fā)展(1982年提出三個面向的指導思想)

          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jié) 篇5

          文學成就

         。1)詩經(jīng):收錄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詩,分風、雅、頌三部分,是現(xiàn)實主義的源頭、儒家經(jīng)典。

         。2)楚辭:屈原是代表人,《離騷》是代表作、浪漫主義源頭。(“風”“騷”并稱)

         。3)漢賦:詞藻華麗,手法夸張,內(nèi)容豐富,反映大一統(tǒng)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馬相如、張衡等。

         。4)唐詩:社會繁榮、對外開放、科舉考試促進了唐詩的繁榮。代表人物有李、杜、白等。

         。5)宋詞:有柳永、李清照等為代表的婉約派,蘇軾、辛棄疾等為代表的豪放派。

          (6)元曲:包括元雜劇和散曲,代表人物有關漢卿、馬致遠。

          (7)明清小說: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市民階層擴大,出現(xiàn)了四大名著以及文言短篇小說《聊齋志異》和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等。

          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jié) 篇6

          1、“百家爭鳴”的含義: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xiàn)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

          所謂“百家”是泛指,意為數(shù)量多!稘h書·藝文志》上主要分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十家。

          所謂“爭鳴”,是指當時代表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于是,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爭相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2、“百家爭鳴”局面出現(xiàn)的社會原因

          政治:社會大變革(宗法分封制和禮樂制崩潰、周天子權威喪失)和爭霸戰(zhàn)爭為百家爭鳴提供了歷史舞臺。在階級關系上,“士”階層的`活躍和受重用。

          經(jīng)濟:鐵器和牛耕的使用,促進了商業(yè)繁榮和城鎮(zhèn)興旺,封建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zhì)條件。

          文化:專業(yè)文化階層的形成、私學的興起、相對寬松的學術環(huán)境、廣泛的文化交流與碰撞,為百家爭鳴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jié) 篇7

          【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

          1、先秦時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時期

         。1)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

          形成:孔子與儒家(孔子儒家思想主要內(nèi)容:仁;德政;禮。教育思想重點在有教無類和學習方法)

          發(fā)展:孟子(性善論;仁政說;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

          荀子(性惡論;仁政說;水舟之說;唯物思想等)

         。2)道家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

          形成:創(chuàng)始人老子,主張:道為萬物本原;道法自然,清靜無為,無為而治;小國寡民為理想狀態(tài);辯證思想。

          發(fā)展:莊子。思想主張:萬物齊一;不執(zhí)著于物。

         。3)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及其歷史意義

          背景:經(jīng)濟生產(chǎn)力發(fā)展鐵器牛耕,經(jīng)營方式變化,小農(nóng)經(jīng)濟開始出現(xiàn)。

          政治:分封制度遭到破壞,貴族沒落,新的'社會階層正在崛起,士階層擴大,不同人從不同角度發(fā)表主張。

          思想文化:學術下移,學在官府的壟斷局面被打破。

          內(nèi)容:各家主張戰(zhàn)國時期的儒家和道家之外,另外還有法家思想需要注意,為后來國家統(tǒng)一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論基礎。

          2、漢朝儒學正統(tǒng)思想地位的確立

          背景:漢初黃老之學不能解決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后所面臨的社會問題。需要新的理論適應鞏固中央集權的需要。

          經(jīng)過:A董仲舒發(fā)展儒家思想:春秋大一統(tǒng);天人感應(有限限制君權學說)和天人合一理論(陰陽五行學說);三綱五常學說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與漢武帝的反應

          作用: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

          3、儒學的發(fā)展—宋明理學

          (1)背景:魏晉南北朝:佛、道傳播,儒學出現(xiàn)危機;唐朝:調(diào)和之風興盛,“三教合一”彌漫各個領域。;儒學豐富、更新深受佛道影響既要回答佛、道關于宇宙、自然的深層思考,又要與傳統(tǒng)儒家對現(xiàn)實人生的關懷聯(lián)系起來。理或天理為其核心觀念。

          (2)內(nèi)容:程朱理學代表:程顥、程頤、朱熹。主張:A、世界觀:理。(在世界――本原、在社會――儒家道德_在個人――人性)B、方_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窮盡事理。(事理不是科學知識而是人倫道德)

          影響: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元、明成為科舉考試內(nèi)容,確定了程朱理學在思想界的統(tǒng)治地位。

          陸王心學:強調(diào)了主動作用,激勵人們奮發(fā)立志。代表:陸九淵、王守仁。

          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jié) 篇8

          “百家爭鳴”

          1、背景: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生產(chǎn)力的提高,促進封建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

          (2)社會變革:社會結(jié)構(gòu)發(fā)生急劇分化,“士”受到重用,并提出自己的主張。

         。3)學術下移:出現(xiàn)私人講學,“學在官府”發(fā)展為“學在民間”。

         。4)社會需求:各國紛爭的社會環(huán)境,對人才及其治國方略的需求。

          2、各學派代表人物:

         、俚兰遥豪献雍颓f子;

         、谌寮遥嚎鬃、孟子和荀子;

         、勰遥耗;

         、芊遥荷眺、韓非子;等等。

          3、 評價:

         。1)“百家爭鳴”是中國歷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2)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fā)展的`重要階段;

         。3)各家學派彼此滲透、吸收、融合,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fā)展的基礎。

          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jié) 篇9

          輝煌燦爛的文學

          一、從《詩經(jīng)》到唐詩

          1、《詩經(jīng)》春秋末年,收錄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詩歌,分為風雅頌三部分。以四言為主,多重章疊句,語言豐富,內(nèi)容樸實,現(xiàn)實感強。第一部詩歌總集,奠定了中國古代文學現(xiàn)實主義的基礎,被后世奉為儒家經(jīng)典。

          2、楚辭,戰(zhàn)國屈原《離騷》。采用楚國方言,浪漫主義風格。

          3、漢賦

         、偬攸c:以楚辭為基礎,創(chuàng)造出半詩半文的綜合文體;辭藻華麗,手法夸張,內(nèi)容豐富,表現(xiàn)出大一統(tǒng)時代恢弘的文化氣度。

          ②代表:西漢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東漢張衡的《二京賦》。

          4、唐詩

          ①繁榮原因:唐朝開放與繁榮,科舉考試以詩賦為主,促進了詩歌的繁榮。

         、诖恚撼跆圃娙擞型醪愖影旱;盛唐詩人有邊塞詩人高適岑參,山水詩人孟浩然王維;的詩是李白以浪漫主義贏得“詩仙”美譽。杜甫以現(xiàn)實主義“詩史”被譽為“詩圣”;中唐的白居易創(chuàng)作了大量平實淺近、針砭時弊的諷喻詩。

          二、宋詞和元曲

          1、宋詞

          ①原因:隨著商業(yè),城市的.繁榮,市民數(shù)量的不斷增加,能夠歌唱的詞更適應市井生活的需要。

         、谔攸c:句子長短不齊,更便于抒發(fā)感情。

          ③代表:婉約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蘇軾辛棄疾等。

          2、元曲

         、倥d起:宋代,民間興起散曲。題材廣泛,可雅可俗抒情敘事兼長,更為生動活潑。

          ②元代,散曲與元雜劇合稱為元曲。

         、厶攸c:大多通俗生動,豪放飄逸。

         、艽恚宏P漢卿馬致遠等人的創(chuàng)作成就。

          三、明清小說

          1、發(fā)展:

          ①魏晉南北朝出現(xiàn)《搜神記》等志怪小說,

         、谔瞥垭x奇的短篇小說傳奇。

          ③宋朝出現(xiàn)供人說話用的話本。

          2、明清小說

         、僭颍阂环矫鎋義進入強化階段;另一方面經(jīng)濟領域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一些新現(xiàn)象,手工業(yè)、商業(yè)繁榮,市民階層擴大,為小說繁榮提供了豐富素材。

          ②特點:數(shù)量繁多,體裁多樣,表現(xiàn)手法豐富,在反映社會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細節(jié)的描繪、語言的運用等各個方面,都大大超過了前代。

          ③代表:以《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四部長篇小說最為。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和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也是膾炙人口的名作。

          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jié) 篇10

          一、“人是萬物的尺度”

          1、智者學派產(chǎn)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臘城邦,奴隸制民主政治發(fā)展到頂峰。雅典成為希臘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學者的研究越來越關注“人”本身。

          2、智者學派的思想主張:

          (1)以人和人類社會為探索的主題,研究人類,反思人類自己。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社會組織、風俗習慣和倫理規(guī)范等。

         。2)強調(diào)人的價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張:

          普羅泰格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樹立了人的尊嚴和權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學派的主要思想,體現(xiàn)了希臘文化人文主義的本質(zhì)。二、美德即知識

          1、蘇格拉底的思想主張:

         。1)倡導“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們的道德價值觀,以挽救衰頹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識”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內(nèi)在靈魂,世界上沒有人自愿作惡,人之所以作惡是出于無知。

         。4)教育對美德同樣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認識自己靈魂之內(nèi)已有的美德。2、影響:蘇格拉底對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類精神覺醒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他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三、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1、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關注的焦點也是人類社會,著有《理想國》一書,他根據(jù)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個人明確分工,各司其職,主張有正義感和理性的“賢人”統(tǒng)治國家。

          2、柏拉圖的這種想法盡管有很多錯誤,但他鼓勵人們獨立理性思考.為理性主義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3、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在很多學術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為古希臘最博學的人。他關注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特別強調(diào)在整個自然界中,人類是最高級的。

          第6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基礎解讀】

          一、意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文藝復興的背景:

         。1)出現(xiàn)了佛羅倫薩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業(yè)城巾。在激烈的競爭中紛紛采取鼓勵發(fā)展工商業(yè)的政策,促進了經(jīng)濟和社會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

         。2)新興資產(chǎn)階級希望創(chuàng)造財富,他們重視通過改進生產(chǎn)技術、提高經(jīng)營手段創(chuàng)造財富。

         。3)教會嚴格控制著文化思想的發(fā)展。

          二、文藝復興

          1、性質(zhì):資產(chǎn)階級思想解放運動。借古代文化之名宣傳新的資產(chǎn)階級思想。

          2核心:人文土義。主張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認為人是現(xiàn)實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

          3、表現(xiàn):首先在文學藝術領域表現(xiàn)出來。

          4、代表人物:

          (1)薄伽丘,文藝復興時期著名文學家,代表作短篇小說集《十日談》。作者抨擊了封建道德和教會的禁欲思想,宣傳人類平等,主張發(fā)展人的個性。

         。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們和薄伽丘一起被譽為文藝復興“文學三杰”。但丁在他的長詩《神曲》中,率先對教會的丑惡現(xiàn)象表達了憎惡。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

         。3)達.芬奇等藝術大師創(chuàng)作了許多杰出作品,一掃中世紀的呆板拘謹?shù)淖诮虤庀?/p>

          5、文藝復興的擴展:

          16世紀以后,從意大利傳播到歐洲其他國家,越來越多的人從封建愚昧中解放出來,開始更多地關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三、宗教改革

          1、原因:

          (1)文藝復興使天主教會的權威受到質(zhì)疑,要求改革教會的愿望日趨強烈。

         。2)天主教會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勢力很大,教會不僅在精神上統(tǒng)治著德意志,還從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財富,德意志因此被稱為“教皇的奶牛”。

          (3)羅馬教皇以籌資修繕教堂為名,出售贖罪券,激化了矛盾。

          2、馬丁.路德改革:

         。1)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列舉兜售贖罪券的種種謊謬,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馬丁.路德的思想主張:只要有虔誠的信仰,靈魂便可以獲得拯救,無需購買贖罪券。他主張每個信基督教的都有直接閱讀和解釋《圣經(jīng)》的權利,而不是盲目聽從教皇和教會的說教。(3)影響:宗教改革運動在歐洲許多地方興起,形成了不受羅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這些教派統(tǒng)稱為新教。新教除了路德派以外還有加爾文派和英國國教。否定羅馬教廷的權威,堅持國家權力高于教會。民眾開始打破對羅馬教會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的傳播和發(fā)展。

          第7課啟蒙運動【基礎解讀】

          一、理性時代的到來

          1,原因:

          (1)文藝復興運動的推動。

         。2)自然科學取得重大進展。

         。3)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新興資產(chǎn)階級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tǒng)治和教會壓迫的愿望日益強烈。

          2、代表人物: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一大批啟蒙思想家。3、思想主張:

         。1)啟蒙思想家們不滿足于對人性的尊重,要求獲得人本身的解放,進一步發(fā)展了人文主義。

         。2)他們否定一切外在權威,認為判斷是非的唯一標準只有人自己的“理性”!袄硇浴笔菃⒚蛇\動的核心。

          4、影響:

          啟蒙思想家們呼喚用理性的陽光驅(qū)散現(xiàn)實的黑暗,努力構(gòu)建一個民主和科學的美好時代。他們以生動的文筆,通過戲劇、小說等形式,猛烈抨擊天主教會的權威和迷信,反對專制和愚昧,提倡科學、自由和平,促進了思想的解放。

          二、法國的啟蒙思想家

          1、伏爾泰,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

          2、思想主張:

         。1)猛烈抨擊天主教會,稱教皇為“兩足禽獸”,號召人民粉碎教會這個邪惡勢力。

         。2)他反對君主專制,倡導君主立憲制;

         。3)他提倡“天賦人權”,認為人生來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4)他相信法律應以人性為出發(fā)點,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孟德斯鳩:

          (1)反對君主專制,提出了“三權分立”學說。

          (2)影響:孟德斯鳩學說否定了封建專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資產(chǎn)階級有關國家和法的理論基礎。他的代表作是《論法的精神》。

          4、盧梭:

         。1)著有《社會契約論》一書,闡述了“天賦人權”和“人民主權”思想。

          (2)他認為國家的主權屬于人民,統(tǒng)治者的權力來自他同人民簽訂的契約,如果他違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權推翻他。

         。3)盧梭還認為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是財產(chǎn)的私有。三、啟蒙運動的擴展

          1、康德:德意志著名的哲學家,著有《純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對啟蒙運動作了經(jīng)典的總結(jié)。

          2、評價:啟蒙運動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它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沖擊著歐洲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傳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啟蒙運動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歐洲范圍,極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啟蒙思想成為人們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jié) 篇11

          一、新思潮的萌發(fā)

          1、林則徐開眼看世界:編譯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的世界地理志《海國圖志》,成為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與《海國圖志》: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成的、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詳實的專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導人們關注世界,啟迪了人們的思想。

          二、維新思想

          1、康有為、梁啟超、嚴復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

          (1)康有為:出版《孔子改制考》和《新學偽經(jīng)考》,借助孔子宣傳變法,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其思想特點是把西方資產(chǎn)階級政治學說與中國儒家思想相結(jié)合。

          (2)梁啟超:發(fā)表《變法通議》,主張興民權、設議院、變法圖存,反對因循守舊。

          (3)嚴復:翻譯《天演論》,根據(jù)進化論宣傳變法。

          2、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作用:推動了變法運動的進行,促進了思想解放。

          三、新文化運動

          1、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與主要內(nèi)容:

          (1)陳獨秀:創(chuàng)辦《新青年》,宣傳“民主科學”(德先生—democracy,賽先生—science);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學;發(fā)表《文學革命論》。

          (2)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時實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針,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活動基地。

          (3)胡適: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倡導白話文。

          (4)魯迅:寫出《狂人日記》《孔乙己》,把反封建與白話文結(jié)合起來。

          (5)李大釗:宣傳馬克思主義。

          [言論:陳獨秀—主張尊孔,勢必立君,主張立君,勢必復辟……孔教與共和……存其一必廢其一]

          2、新文化運動影響:思想解放,民眾覺醒,文化轉(zhuǎn)型,馬克思主義傳播。

          四、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1、五四運動前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1)五四前:李大釗發(fā)表《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

          (2)五四后:李大釗發(fā)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tǒng)宣傳;與胡適的“問題與主義”之爭。

          2、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重大意義:思想解放,工人運動,中共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

        【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jié) 】相關文章:

        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jié)02-10

        高二必修三歷史知識點總結(jié)02-20

        (經(jīng)典)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知識點01-20

        人教版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02-27

        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知識點11-08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jié)06-19

        人民版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jié)04-03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jié)04-02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jié)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