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閑談應試教育
好久沒有寫下一篇扣人心弦的日志,對中國目前教育十分不滿,所以寫下此日志,抒發(fā)我對中國教育的反對情緒。
首先,我是一名學生,學生應該做的事是符合他的社會身份的事,那毋庸置疑是學習,而學習的最終目的,我認為有二:其一,是從最現(xiàn)實的角度看,那就是為將來的職業(yè)所需的文憑等做準備;其二,則是從本身學習的寬度看,那就是學知識明道理,擴展人生的寬度,不以人生的長度去衡量,真正實現(xiàn)人的人生意義。很明顯,我偏向于其二。
當然,這是自身處于中國式教育的模式學習下的我所表明的觀點。所謂中國式教育,那就是應試教育,又所謂應試教育,那是以為它以升學率的高低來檢驗學校的教育質(zhì)量、教師的工作成績以及學生學業(yè)水平,以分數(shù)來衡量學生水平。與之相應的是素質(zhì)教育,它更為人性化,突出學生的個性化。而考試主要有兩種目的:一是檢測考試者對某方面知識或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檢驗考試者是否已經(jīng)具備獲得某種資格的基本能力。從這兩種目的看,考試可以分為效果考試和資格考試。在當今情況下看,應該是第二種。從學習者的角度看,這能很好的,及時地看出自己的不足之處,以便改正。是真正的在掌握知識,應用知識;相反檢測考試就只是為了應付卷面及考核的問題,實際著手于考試本身的形式上,注重于形式化,到底效果如何?只能說不得人知,因為有反對者——受害者,那么就有支持者——受益者;受益者通常為考試成績優(yōu)異,拔尖者,頗受老師家長喜愛,被寄予重望,但這只是受應試教育環(huán)境下的影響,因為考試不能作為評價一個人的標準,不能與思想品德素質(zhì)直接掛鉤聯(lián)系上。他頂多不過是一個益于應試教育能力培養(yǎng)的學生罷了。
一個“專業(yè)化”的應試者隨著環(huán)境與時代的進化,只能被淘汰掉,因為它忽視了忽視了非應試能力的培養(yǎng),這不能全面適應社會環(huán)境,因為當今社會需要的是全面發(fā)展的素質(zhì)人才,要的是能與國外匹敵的個性化技術人才。而相反,應試教育正是抹殺了大部分可造之材,古人云:天生我材必有用;那么必定有其可信性,舉例說明:例一,愛迪生一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他的學問是靠母親的教導和自修得來的。他的成功,還應該歸功于母親自小對他的諒解與耐心的教導,才使原來被人認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長大后成為舉世聞名的“發(fā)明大王”。這是前幾個世紀舉世聞名的美國電學家和發(fā)明家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的童年往事,可見當時他的母親是多么明智,但如果愛迪生在中國的應試教育下成長,其后果不堪設想,我想只能是被人們所遺棄。例二,同樣是愛迪生的童年往事,12歲靠賣報紙,而成為了一個少年資本家。難道你能說這是歸功于應試教育嗎?顯然不可能!完全沒有做到孔圣人做說的因材施教。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譯為學習了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迷惑;但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學習,那就危險了。但現(xiàn)在的學生很少有把學來的知識靈活運用,而是不假思索,填鴨式的教育方法早已將學生的思維模式固化,學生難以提升智慧。導致一些人雖然掌握了知識,卻不善于通過開啟思維去運用知識。另一些人,他們的知識不多,但他們思維活躍,思路敏捷,能把有限的知識舉一反三,將之靈活地應用到實踐當中。一個專業(yè)的應試教育者在初中階段普遍會
反應學生兩極分化,而導致兩極分化的罪魁禍首無非是厭學和差生流失,人為地制造了教育的不平等在應試模式中,教育競爭被激發(fā)到不恰當?shù)某潭龋偁幹械氖≌咄貌坏綉械膸椭,造成學生學習水平的分化和差生面擴大。許多差生迫于競爭壓力中途輟學。學生不是壓力的承載容器,而是壓力的反應裝置,他們很好很真實地反應了當今教育的弊端,學生們感受到壓力與不愉悅,只能說明教育方式有漏洞,需要設法彌補,而不是一味指責學生個人為主。
看問題不能只顧及片面,應試教育不是完全沒有可用性,那就是應試教育的強制性好,可以使學生不得不去培養(yǎng)一些素質(zhì)。另外,如果對學生的素質(zhì)教育得當,也可以幫助他在應試教育中成為佼佼者。有人認為素質(zhì)教育的說法沒有客觀性,沒有公正性,那么應試教育的舞弊呢?又有人說那只是極少數(shù)。所以綜合看來本身事情就沒有完全公正性,這種片面觀點及看法都是存在個人主觀情緒的。于是就出現(xiàn)“高分低能”的現(xiàn)象,我不認為這是極少數(shù)現(xiàn)象,這也很好地詮釋了高分學生和低分學生的素質(zhì)及能力區(qū)別。
事實上萬事萬物有正亦有負,不能完全磨滅某事某物的優(yōu)越性,但實際存在的漏洞,也不可置之不理,所學的知識實用化大打折扣,利用性不斷增強!初中學的史地政,到高中被拋到九霄云外;這與十九世紀末考上進士、狀元后把仁義禮智信忘得一干二凈去魚肉百姓有何區(qū)別?所以,在應試教育的引導下,應加強學生素質(zhì)化教育,培養(yǎng)真真正正的優(yōu)越的可用性人才為國致富。在我看來,少年強,則國強,國家的未來是新生的年輕一代,不管是出于何種目的,也不應該將祖國花朵的個性化發(fā)展將其阻礙,扼殺其創(chuàng)造力,如若不然,這與“胎死腹中”又有何分別呢?
【閑談應試教育】相關文章:
閑談面試07-11
閑談婚姻散文07-01
閑談與漫筆的課后反思06-23
應試教育作文08-22
應試教育作文12-13
應試教育的作文06-23
論應試教育05-06
閑談與漫筆課后反思范文06-23
論應試教育作文07-03
議應試教育作文06-23